作者:歐陽仁傑(Jerry)
最近,我一直在思考「餘裕」這兩個字,彷彿是某種來自不明力量的指引,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。我開始思考「餘裕」與人生規劃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。
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,但卻不得不為了糊口而繼續上班。我想,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現實考量。
然而,也有一些人選擇離職創業,他們可能是年輕人,為了實現夢想而創業。也有可能是在職場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,具備了一些資源,足以支持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。儘管收入可能不高,但他們卻甘之如飴。
不論是為了餬口而繼續到公司上班,又或是想追求自己的目標,出來創業。這些都沒有對錯之分,端看個人的選擇。但我相信這個選擇,背後有個重要條件,就是自己是否具有「餘裕」?
最近我也閱讀劉潤的《勝算》這本書,書中提到的「冗餘」概念,意味著擁有選擇權。擁有「冗餘」的人,可以在這個基礎上,勇敢試錯及創新。這些嘗試可以勇敢進行,因為一旦成功了,你可能會賺到豐富的收益,失敗了也沒關係,因為有「冗餘」,有籌碼可以再來一次。
在現實世界的殘酷面,迎來的有可能是無法預測不確定性及風險事件的衝擊。如同在賭桌上,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只有莊家通殺。但擁有「冗餘」的人,只需確保自己能夠永遠在遊戲中,並採取適當策略應對風險,從容應對挑戰,不斷創新。即使偶爾失敗,也可以從中吸取教訓,不斷精進,最終有可能戰勝莊家。
「冗餘」跟我們熟悉的「餘裕」本質是相同的。
大人學張國洋(Joe)在Podcast節目中也有談到「餘裕」,他認為這是種「緩衝」。緩衝可以把它視為一張軟墊,讓你在攀登「夢想之峰」時,不幸跌落也不至片體鱗傷。而且因為有「餘裕」,可以有更多「緩衝」時間來充實自己,讓自己變得強大。財務方面也是,如果有「餘裕」,就代表有成本因應不預期的變動與風險。
我認為「餘裕」也是一種「不平等優勢」。
一個籃球隊員,身高夠高,彈性夠好,體能素質十分優秀,在籃球比賽中就會具有一定優勢。相對體能素質較為不好的隊友,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鍛鍊體能的時間。而可以多花點時間,練習一些戰術方面、或是高技術能量的動作。假以時日,整體表現應該會比其他球員更加優秀,這也是因為他在「體格」方面有「餘裕」。
在作個簡單的比較好了。
有些人想做點生意,但資金不足,只能跟大盤商進一些飛機模型、玩具,然後作網拍賺差價。
有人也想創業,卻直接開起了航空公司。自己有個飛行夢,也乾脆下來自己當起飛行員。為什麼他那麼有勇氣呢?我覺得,也是因為在「資金」上有「餘裕」。
經濟條件不是那麼好的人,為了想徹底翻身,或許會找個投資標的來all in。也或許會借貸資金來開個大槓桿。如果成功就大賺一筆,失敗就...,所以這就是有沒有「餘裕」的差別囉。
我是一個出生普通,資質平庸,也曾經當過負3代(房貸,信貸,車貸),別人可能繼承財產或不動產。我則是繼承了老爸的負債。所以在起跑點上,我絕對是在很後面的那個人。
不過我個人覺得,一輩子時間很長,可以謀定而後動,減少犯錯重來的機會。因為重來會浪費時間與資源。提早作好規劃,強化專業技能,創造自己價值。並且在過程中控制籌碼,慢慢累積資源,掌握機會,時間拉長,就有可能自己創造出「餘裕」。有了「餘裕」可以大膽地多方嘗試,在嘗試中找到機會。這也有可能是人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所以規劃人生時,「餘裕」的觀念確實是至關重要的一環。它不僅提供了彈性,還是一種緩衝,讓我們能夠應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。